分享
热线电话400-666-9137
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资讯中心 > 行业新闻 > 柴油发电机并机功率平衡的研究

资讯中心

news

柴油发电机并机功率平衡的研究

  摘 要:柴油发电机组并机运行首先应满足功率均匀分配的要求。功率均匀分配包含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分配两个方面。如果功率分配出现较大的不平衡,无论是有功功率还是无功功率,都不仅会影响机组运行的效率和经济性,而且甚至会引起整个电网的故障。因此研究同步发电机并机后的功率平衡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。本文重点阐述引起发电机并机后功率不平衡的原因,并从原理以及实例上分析、解决这些不平衡的问题。 
  关键词:有功功率 无功功率 功率分配 平衡 
  一、柴油发电机并机后功率不平衡的影响 
  在偏远地区或者工地,经常用到使用柴油发电机的情况。而在供电系统的日常管理中,由于所需功率增大时经常需将两台或以上发电机组并机运行的情况。如果没有装设保障功率平衡的系统,会出现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分配不均的现象,特别是无功功率分配不均的情况,即一机组显容性,一机组显感性,机组承受负载电流过大,出现逆功现象,严重时造成电流剧增,导致并车解列。造成这种故障有多方面原因,解决起来也比较复杂。 
  二、发电机并机后功率平衡理论分析 
  1. 有功功率的调节。 
  可见,要改变发电机输出给电网的有功功率 ,就必须改变原动机提供的动力转矩,这一改变可以通过调节发电机的油门来达到。当功角处于0到 范围内事,随着 的增大, 反而减小,电磁功率无法与输入的机械功率相平衡,发电机转速越来越大,发电机失去同步,故在这一区间发电机不能稳定运行。 
  2.并网运行时无功功率的调节。 
  由同步发电机的V形曲线,通过调节励磁电流可以达到调节同步发电机无功功率的目的。当在某一欠励状态开始增加励磁电流时,发电机输出的超前无功功率开始减少,电枢电流中的无功分量开始减少;达到正常励磁状态时,无功功率变为零,电枢电流中的无功分量也变为零,此时 ;如果继续增加励磁电流,发电机将输出滞后性的无功功率,电枢电流中的无功分量又开始增加。电枢电流随励磁电流的变化关系表现为一个V形曲线。V形曲线是一簇曲线,每一条V形曲线对应一定的有功功率。V形曲线上都有一个最低点,对应 的情况。将所有的最低点连接起来,将得到 对应线,该线左边为欠励状态,功率因数超前,右边为过励状态,功率因数滞后。 
  三、保障并机发电机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平衡的解决方法 
  1.有功平衡 
  在实际运用中,中油海某海洋石油平台根据并机需要,给每台发电机的配电板加入了相同的有功功率分配模块LOAD SHARER T4800。首先将T4800频率,电压,电流等参数设置相等,然后通过检测每台发电机的有功功率后,经过内部模块对比后,做出相应动作:如果两台发电机中的某一台转速低于设定值,连接在输出端子上的继电器动作,控制回路由24V电源供电,直接控制发电机油门大小,使得该发电机转速加快,直到达到设定值,如果某一台转速过快,保持同样的转速,也就达到了有功分配的平衡。在长时间的应用中,验证了两台发电机在该模块作用下能保持同转速1500r/min稳定运行。 
  2 .无功平衡 
  为了保持无功功率平衡,在三台主发电机每个机组上都加装了可控硅自动电压校正器(简称AVR)的相复励自激励磁系统VR6,这种系统具有迅速建立发电机电压、调压指标高等优点。发电机间无功功率的分配取决于发电机的励磁特性,为使无功功率分配均匀,AVR又采用了调差装置来保持发电机组的无功电流分配。原理是当无功电流增大或减小时,利用调差装置控制励磁电流使得无功电流得到有效的平衡。 
  调差装置的工作原理。它由电流互感器LH、可调电阻IR、单相测量变压器组成TV组成,测量变压器TV原边接在发电机的A、C相上,电流互感器LH的原边接到B相线路。电阻IR接在电流互感器的副边,它的压降就是调差装置的输出。调差装置的输出端和电压校正器电压检测电路中的单相测量变压器TV副边串联连接,调差装置的输出端和单相测量变压器TV副边的电压为Uz。Uz是决定励磁电流的,当两机间达到瞬间平衡后,2号副机无功电流稍有增加,Uz也增加,励磁电流减小,对于单台发电机来说,其电压也随之下降,使得无功电流又降了下来,最终达到平衡。在中油海平台的应用中,两台发电机的并机运行时保持功率因数在0.90—0.95之间运行,功率因数相差不到0.03,非常接近。 
  四、结语 
  通过试验,发现在未加入功功率分配模块LOAD SHARER T4800和VR6调压板前,两台发电机会出现功率分配严重不均,甚至有时候会出现一台机组呈容性,一台感性的现象,各种参数不稳定,不能实现发电机并机持续。加入上述两种组件以后,效果明显,两台机组能保持功率基本平衡,并且完全能够满足并机长时间稳定运行。对多台发电机并机运行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。 
  参考文献 
  [1] 何仰赞. 电力系统分析上、下(第三版).武汉: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,2002 
  [2] 熊信银.发电厂电气部分.北京:中国电力出版社,2004 
  [3] 中国航空工业设计院.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.中国电力出版社,2005